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120-7578

站内公告:

新利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联系我们CONTACT

地址:广州市新利区78号
传真:+86-120-7578
手机:13800007578
邮箱:luck18@zgswnycyw.com

400-120-7578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赚得不比外出打工少还有满满成就感”

2024-09-03点击量:643

  新利体育luck182022年底,王凌放弃打工回了家,决心把家里的农活操持起来。他学习技术、考证和购买植保无人机,解决了劳动力、时间、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最重要的是,我觉得现在赚得不比外出打工少,还有满满成就感。”王凌说。

  22岁的王凌,是海潮镇红合村最年轻也是第一个“植保机飞手”。去年,他在成都锦江区慧飞天府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四川天府分校)参加培训后,拿到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植保机飞手”。

  作为年轻人,王凌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老一辈“强”一些。父亲有了自购植保无人机的想法后,就由他去“落地实施”。培训学校是他自己通过网上查询后找到的,联系培训、参加学习、考证等一气呵成。家里这台型号为大疆T60的植保无人机,也是王凌花费6万元买来的,型号、功能、质量都经过精挑细选。这些事情,父亲一个人几乎办不到。

  王凌说,自己读书不在行,进社会的时间比较早,也曾很“冲闯”。前几年,他跟着海潮镇本地的木工师傅学技术,后来跟着师傅去了新疆、江苏、云南、贵州和山东打工,跑过好多地方,对外面的世界并不陌生。然而,王凌感觉到自己虽然不“社恐”,却不太喜欢跟太多陌生人打交道。

  2022年之前,王凌的父亲王定均一直独自在家务农,那年,父亲提到一件事:家里的杂交水稻田需要施肥、施药,但自己越来越老了,有些吃不消。偶然间听说外地有人用大型无人机操作农活,可以省去繁重的劳动力。

  父亲到处打听询问,最终从成都租用了一台植保无人机,请了操作员到自家田地里作业,一番体验下来,父亲连声说“高科技就是好”。但经常租用有些不划算,而且距离远,时间也要提前预约,很是麻烦。

  父亲这么一说,王凌当即有了自己的想法,2022年底,他放弃打工回了家,决心把家里的农活操持起来。

  回家后的王凌,一刻也没闲着,率先落实的就是学习技术、考证和购买植保无人机,先把父亲忧心的事情解决了。

  2023年开始,王凌操控植保无人机帮父亲务农。植保无人机用处很大,通过正确操作,可以完成施药、施肥、授粉扬花等农活。更重要的是,家里有了植保无人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时间、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王定均说,2022年前,家里160亩稻田都是靠人力干活,人手不够,他就请人,比如扬花授粉,他要抬着6米长的杆子去“抖动”开放后的稻花,抢时间的状况下,完全不能歇气,但这样的授粉方式不算最好,如果用植保无人机授粉会更均匀。打药的线个人要连续干两天,而植保无人机在1个半小时内飞几圈就完成了,所以,人工和机械操作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回家后可以睡懒觉。”王定均说,儿子王凌回家后整个人都放松了,压力不像原来那么大,最明显的就是可以睡懒觉。

  王凌说,父亲也可以学着飞植保无人机和考证,但就驾驶技术和熟练度来说,还是年轻人更合适,比如从安全角度考虑,遇到障碍物等紧急情况时需作出反应,年轻人应该比老一辈更胜一筹。现在,父子之间常为生活日常拌嘴,但两人都感觉很幸福。

  儿子回家后,父亲又有了干劲,他申请成立了“海潮镇王氏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接下来想把家里的种植稻田再扩大,先增加到300亩。

  “现在,海潮镇应该还有七八个人考了证,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王凌说,返乡务农后他感觉很充实,家里的农活不在话下,除了操作植保无人机,下田插秧、收种自己都会。镇上有农户需要,他也会拿着植保无人机去帮忙,甚至还在宜宾兴文县接了不少单,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最重要的是,他仔细算下来,现在赚得不比外出打工少。

  王凌说,飞植保无人机、干农活,以及农户的需要,给自己带来了成就感。稻田的收获也让人欣喜,关键是家里人还能互相照顾。

  如今在海潮镇上,返乡务农的年轻人不止王凌一位。镇上的泸县绿植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位“90后”去年也选择返乡务农,在4个“80后”的带动下学习农技知识和技巧,也正在进行植保无人机的培训和考证。该专业合作社现在拥有3台宽度1.8米左右、载重120斤左右的植保无人机,还有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设备,都是交给年轻人操作。

  “他们中,有的人以前在成都打工,有的从事教师行业,甚至还有高级职称,但都选择回了家乡,因为他们心里都有家乡情结。”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洪丰说,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想法有了变化,他们也想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以前,用的都是传统的农耕劳作方式,农户很是辛苦,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镇上几个人开始研究外地先进的机械化耕作方式,一边学一边干,一边购买机械,才渐渐有了现在这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操控农用机械的技术也更灵活,这些都被农户们看好。

  “我们操作植保无人机帮农户们扬花授粉,每天至少要完成400亩的农田耕作。”23岁的武思豪直言,感觉自己比当初想象的还能吃苦,因为得到了农户们的肯定,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喜欢机械类的东西,上手快,算是我们年轻人的特长,而且植保无人机前景还可以。”22岁的赵武艺也是抱着对农业机械的喜爱加入了专业合作社,他说,现在专业合作社的无人机已经“飞到了”镇外,去了合江还有纳溪,远点还去了隆昌。

  在海潮镇,选择返乡务工和创业的年轻人都说,待在家里的感觉很好,守着亲人和农田,助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自己充满干劲儿。(彭茜、杨理)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